范特霍夫因獲得首屆諾貝爾化學獎而聞名于世。
1852 年 8 月 20 日,范特霍夫生于荷蘭鹿特丹開業(yè)醫(yī)生的家里。Van't Hoff 這個姓相當于德語的 “馮 · 德 · 霍夫 ”( Von dem Hofe )說明他的祖父是荷蘭德爾別希特市郊 Hoff 村人。
1869 年入德爾福希工業(yè)學校讀書,熱心閱讀孔德的《實證哲學教程》,孔德強調將數學方法引入化學的必要性,給范特霍夫的思想方法發(fā)生了重大影響,以二年完成了三年的學業(yè)。1871 年 10 月考入國立萊登大學數學系。1872 年 6 月,他轉學到凱庫勒所地的波恩大學,攻讀化學,參加凱庫勒實驗研究工作。由于范特霍夫不擅長實驗,顯得很平凡,不過總是默不作聲進行實驗,范特霍夫通過研究發(fā)現了丙酸的有機合成新方法。1874 年他到巴黎武慈實驗室工作,在這里結識了勒貝爾,六月底離開巴黎后,寫了一篇只有 11 頁的論文,這就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立體化學假說。論文題目為《關于碳原子價的正面體與不對稱碳原子假說》,在當時幾乎未引起化學界的注意。同年 12 月他的博士論文《關于氰基醋酸與丙二酸的知識》通過后,尤特來特大學授予他數學碩士與自然科學博士學位。一年多找不到職業(yè), 1876 年 3 月才任獸醫(yī)學校的物理化學助教, 1877 年 9 月任講師, 1878 年任教授。由于對立體化學的功績, 1893 年英國皇家協會授予他和勒貝爾戴維獎章。1901 年獲諾貝爾獎金,把獎金的一部分獻給慈善事業(yè)、公益事業(yè)和科學研究事業(yè)。
范特霍夫寫一本名為《空間化學》于 1875 年出版,威利森努斯委托他的門生海爾曼譯成德文,引起德國化學界的注目。
1884 年,他的三大功績的第二項《關于化學動力學的研究》出版。
1885—1886 年發(fā)表了他的三大功績的第三項《稀薄溶液理論》論文。
范特霍夫和勒貝爾于 1874 年各自獨立發(fā)表的立體化學假設的核心為如下兩點。
( 1 ) 碳原子的 4 個原子鍵,從正四面體中心伸向頂端。
( 2 ) 某些碳化合物具有旋光性,是由于不對稱碳原子的存在引起的。
范特霍夫的論文,包括與學生合作的 110 篇之外,還有幾本專著。這些都是青壯年時代的產物。